肯愛是國內第一個憂鬱症病友成立的團體,從搶救憂鬱症到精神疾患關助、精神健康關護,建立美好身心生活的非營利社會服助團體。
肯愛是國內第一個憂鬱症病友成立的團體,從搶救憂鬱症到精神疾患關助、精神健康關護,建立美好身心生活的非營利社會服助團體。
小時候小民被診斷出低功能自閉症,對小民家來說真的是晴天霹靂,脆弱家庭的貧困,加上爸爸的韌帶斷裂手術;媽媽的子宮肌腺症住院,說不出話的小民,只要遇到人群或空間狹小,就會害怕到開始傻笑。療育情緒障礙,肯愛珍心需要您的幫忙。 【呵護受創童年,等待療育的啟程】 在肯愛的孩子中,除了家中經濟困難外,七成以上的孩子面臨身心障礙的挑戰,包括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注意力不足、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和兒童憂鬱症等。他們多數來自單親或經濟弱勢家庭,這些孩子不僅要應對自身的身心困境,還經常在學校裡遭遇同學的取笑和欺負。在分組活動中找不到願意與自己同組的夥伴,交友困難等人際關係問題也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壓力。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孩子的上學意願和學習效果,並間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 【笑容背後的心酸,聆聽小民的心聲】 8歲的小民穿著橘白相間的制服,臉上掛著燦爛笑容,明亮的眼睛透著純真與無邪,這位笑容可掬的孩子,卻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小民幼時被診斷出患有低功能自閉症,生活壓力的沉重,為了更好地照顧小民,小民父母毅然決然轉職為外送員,彈性的工作時間允許他們陪伴兒子,並為他提供必要的照顧。 無法用言語完整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小民日常生活中面臨許多挑戰。他的表達與笑容與當前情境無關,大部份是由於內心的不安和焦慮引發的,這種表現對於周圍的人常常感到困惑和不解。 媽媽曾經帶著小民搭乘捷運,擁擠的人群和狹小的空間,讓小民感到非常不安和焦慮,常常以發笑來安撫自己的不安,引起周圍人不友善的異樣眼光。 過去爸爸因韌帶斷裂需接受手術;媽媽因子宮肌腺症而需住院,儘管生活困難重重,兩人都咬緊牙關,守護著他們心愛的小民。 協會舉辦了兒童工作坊提供像小民這樣有情緒障礙的孩子,得到專業的幫助和陪伴。在工作坊裡參與各種精心設計的活動,如藝術治療、情緒表達、團隊合作遊戲等,逐漸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也更加自信地融入社會。 【幫助創傷家庭的兒童,重獲安心童年】 肯愛協會提供高敏感兒童表達性藝術療育服務。從故事的開始,我們帶領孩子進入情境的想像與共同創造。孩子們可以專注於故事的發展,透過遊戲和色彩的揮灑,表現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這樣的活動可以幫助孩子們釋放內心的恐懼,解除被壓抑的情緒,從而達到情緒減壓、情緒自我陪伴技巧和自我照護的目的。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加入肯愛的行列,一同幫助弱勢兒童享有安心成長的機會。
年關難,患有肌肉失養症的小益住在台東部落,讀小二的他手腳越來越無力,身體的狀況越發嚴重。 雪上加霜的是,貧病壓力下爸爸一時想不開在浴室燒炭,幸好及時搶救,才搶救回寶貴的生命。 和肯愛協會一起幫助貧病家過年關,最難的年關,需要最深的愛。 【偏鄉面對年關,慎防意外更為重要】 每到年關,脆弱家庭的悲劇發生率就會提高,以112年12月份為例,肯愛協會就已發生3起因壓力負荷而導致的意外或悲劇!推論發生原因,年節正是家庭員成員相聚時刻,但也是承擔照顧責任的家庭成員發生口角或衝突事件的好發時節。 特別是家中有重症或慢性病兒童的經濟弱勢家庭,一旦居住又地處偏遠,「年關壓力大」就更為難了。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台灣小於14歲孩童佔看病人口的17.55%,卻只使用9.06%的健保資源,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給付少、兒童領域人力缺乏與醫療環境不被重視的困境,抑制了兒童醫療的發展。 以位處於台東縣偏鄉為例,一天只有三班公車,要看病,必須遠到台東市,甚至於要遠路至花蓮或高雄大醫院,開再快車程至少也要三小時的時間,許多人在半路又再度返回,因為身體的無法負荷,在台東的偏鄉可想而知,更是不便,好不容易下山到了醫院,可能又要面臨醫療設備不足,轉院再轉院,這些需要我們更多的協助和幫忙,讓偏鄉部落生病的孩子得到平等的醫療對待。 肯愛協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醫學科-呂立說明部落兒童的醫療需求,部落因為就醫交通過程需要花長時間,使得家長無法安心工作,經濟受到影響之餘,面對年關,慎防意外更為重要。 【救回爸爸也要平安過年】 小益一家都是原住民,父母皆為臨時工,收入不穩定,租在台東縣的偏鄉部落,家裏有2個哥哥1位弟弟。 小益在他出生4個月時發燒不降,因查不出病因,台東馬偕抽血血液肌肉酵母異常,被列為罕病兒。112年再去高雄醫院診斷確定〝肢帶型肌失養症(肌少症)〞肌少症部位在腳關節處,活動很容易受傷、不能坐太久(只能幾分鐘)、也不能做太激烈運動,像跑步、走樓梯、深蹲,目前初期診斷先減少運動、減少受傷、不須用藥,必需半年一次持續追蹤病況。 今年小益手腳越來越無法施力,就連彎腰或是蹲下都無法施力,即使彎腰後,也沒有辦法自己挺直腰桿、蹲下後也無法自行站立起來,身體的狀況似乎有越嚴重的趨向。 雪上加霜的是,貧病壓力下爸爸一時想不開在浴室燒炭,幸好及時搶救,才搶救回寶貴的生命,救回爸爸也要平安過年,是全家人共同的希望。 【讓貧病家過年關因為您的肯愛】 由於部落工作機會少,近四分之一弱勢家庭無穩定收入,多為經濟弱勢的貧困家庭;許多父母為改善家中的經濟困境,到都市謀生;逾六成的偏鄉孩子多生長在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中,導致偏鄉孩童大多都在祖父母的隔代教養或是獨自在家等待父母歸來的「留守」童年,一旦生病,書屋的老師常常也必須肩負起帶孩子看病的角色。 根據統計,1990~2016年偏鄉與都會區各年齡層兒童死亡率相差高達2至3倍,兒童死亡率城鄉差異極大,偏鄉地區經濟發展低、人口減少,造成醫療資源大量匱乏,偏鄉民眾就醫成本提高、影響孩子的就醫立即性,造成醫療品質及健康保護下降。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使得部落醫療照顧備見困難,每次就醫都是一段迢迢長路,對於偏鄉兒童來說,從一出生就和健康奮戰,期望讓距離不再成為偏鄉孩子成長的最大阻礙。 為偏鄉兒童籌募意外/急難救援基金,您的肯愛,孩子的健康友希望。
吳奶奶,曾是勤勞的水泥工,年輕時獨自扛起一家的生計,年老一次意外跌倒需照顧。兩個兒子遠赴國外工作,無法相伴。最後,在安養中心找到照顧。然而,她仍感孤獨,懷念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幫助失離老人走出孤寂,肯愛需要您的支持,一起讓憂鬱不再。 【身心壓力適應難,老人生活要心安】 在台灣,將近20%的長者們困在你我想像不到的憂鬱危機,老年人因身體機能退化,身體的病痛夾雜多重併發症與長年慢性疾病,心理也因生活環境的改變(住進安養機構或醫院),引發不安與焦慮,面臨極大的身理與心理適應壓力,常使老人成為憂鬱症之高風險族群。 肯愛協會於憂鬱症及身心健康領域服務已達十餘年,服務對象廣雖然跨年齡層族群,但其中老年憂鬱症的困境更需看重的原因是,台灣老年人口日漸增多,老化常常會模糊了老人憂鬱症的疾病關注。 肯愛憂友志工進行安心培訓課程,再帶著身心照護的學習,來到離家老人的身邊,讓離家老人在不可避免的老化過程中,能保養以健康最佳化的生活品質,進而預防憂鬱等身心症的發生。 【照片牆背後的故事:吳奶奶的堅持與希望】 年近80的吳奶奶曾是一位勤勞的水泥搬運工人,年輕時獨自扛起一家的生計。隨著年齡增長,一次跌倒意外讓她需要他人照顧。兩個兒子遠赴國外工作,無法陪伴她。吳奶奶在安養中心找到更好的照顧環境。 在安養中心,吳奶奶的生活起居有了妥善的照顧,但她還是難免感到孤獨。她常常想起年輕時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心中充滿了思念。 一次「圓夢計畫」中,她希望能讓房間更像家。我們裝飾了她的房間,包括一大面照片牆,放上她和兒子的合照,照片牆上有她年輕工作的照片和家人出遊的照片,看著這些照片,吳奶奶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圓夢計畫」讓她感受到家的愛和溫暖,即使身處安養中心,只要有溫暖的回憶和關愛的陪伴,就能讓人感受到家的溫馨。讓我們一起為老年人創造更多的關愛和溫暖,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擁有家的幸福。 【一份支持打開兩道藍色大門的心靈枷鎖】 肯愛協會長期關懷情緒照護議題,由課程活動鼓勵面臨情緒障礙的朋友們,打開心裡深鎖的「藍色大門」,付諸行動將陪伴的力量持續延伸,讓長期離家的長輩們重新感受被關懷的溫暖。 您的支持將讓身處兩個不同世代的失落心靈,重生希望,每個付出將成為這些「心」朋友及「老」同學們,希望再生的力量,期盼您可以幫助他們一起找到壓力的出口,情緒的避風港。您的支持就是希望,您的肯愛就是力量。
從小父母便不在身邊的小安和小恩,從小到大都是奶奶帶大的,日子過得很辛苦。小安患有亞斯伯格症,情緒經常失控,小恩則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困難,上課很難專心。肯愛表達性情緒療育團體,幫助弱勢家庭的孩子有一個安心成長的童年。 【療育孩子心靈的魔法,童年還是可以幸福】 肯愛服務對象統計近七成孩童面臨過動、學習障礙、自閉等情緒議題,先天性上的弱勢使得孩童在學校容易被誤會甚至受到排擠、霸凌,更容易陷入情緒的負面泥沼中,導致孩童易產生暴力、粗口等偏差行為。 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管理情緒,協會多次舉辦以「情緒」為主題的兒童營隊。通過遊戲、藝術創作和戲劇等方式,引導孩子們覺察情緒、分辨情緒並正確地回應情緒,學習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無法專心的童年:我只想交朋友】 小安是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一家三口住在內湖舊社區的二樓10坪小屋中,患有亞斯伯格症。因為疾病的關係,他平時找不到表達情緒的方式,從小父母便不在身邊,內心非常脆弱敏感,小安常常因衝動在學校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語,常與同學相處困難。 小安還有一位弟弟小恩,患有注意力不集中,很難安靜地坐著。由於父母的分離,照顧兩兄弟的責任和經濟重擔落在奶奶身上。雖然奶奶還是盡全力幫助兩兄弟,但也知道孩子的困難依舊存在。 小安的亞斯伯格症和小恩的注意力不集中,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常遇挫折。肯愛協會得知兄弟倆的困境後,邀請他們參加暑假「情緒體驗營」活動。在課程參與中,小安和小恩一開始對課程有些距離感,對團體感到陌生緊張。在志工夥伴的耐心陪伴和老師們專業的引導下,小安和小恩逐漸在團體中找到信任和融入感,學會用藝術和戲劇的方式表達情緒和學習人際交流。 孩子參加營隊的同時也給了平常忙於照顧孩子的家長一些喘息的空間,一天、二天的空閒都可以讓父母的身心得到難得的喘息與放鬆。 【您的肯愛,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晴天】 於肯愛營隊活動中,透過不斷的練習與對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掌握並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孩童盡早進入情緒療育循環,透過課程規畫,選擇適當情緒出口,不被負面情緒圈套,讓肯愛團隊一同陪伴孩子度過情緒面春夏秋冬,找出屬於自我的晴天。 肯愛協會企盼您的支持,讓深陷情緒浪潮的心影兒,編織希望的救生圈,找出自我新道路,牽著他們的小手遠離情緒風暴,陪著他們一起安心快樂的長大。 有您的肯愛支持,肯愛就有希望。
在小如的眼中,爸爸的離開讓一切都變了,媽媽每天忙於工作,常常深夜才回家,小小年紀的小如默默承擔起家務,學會了煮飯、洗碗、整理房間,只希望能為媽媽減輕一點負擔。 每天20元,幫助孩子走過難關,讓他們的生活多一份安穩與希望。 【一天20元,守護孩子的夢想與家】 肯愛扶助的家庭中,低收入戶佔72%、中低收入戶佔2%、近貧家庭佔26%,除經濟困境之外,在家庭結構上單親家庭佔67%、隔代家庭佔14%、雙親家庭佔19%,,肯愛從民國98年開始至今共15年的扶助認養的服務中,當孩子只要能感受到一點溫暖和愛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會是深植內心的希望和力量。 肯愛協會【護家忘憂】服務系列從城市到部落,我們陪護將近250個低資源高風險的脆弱家庭,低收/中低收/近貧於經濟的弱勢,加上憂鬱症等精神疾患,雪上加霜的家過日子真的壓力很大。 【護家忘憂】服務系列「護著你長大」計畫,一天20元,為一個家除了進行微經濟補助,對家的幫助更落實於食物與家用品,從油鹽米到衛生紙,省下了不少的消費性開支。 【我會照顧好自己,媽媽別再擔心了】 在小如的眼中,爸爸的離開讓一切都變了,曾經的家是充滿歡笑和溫暖的,但現在媽媽每天忙於工作,常常深夜才回家,每天早晨,小如看到媽媽匆匆忙忙地出門,直到深夜才回家,小如看在眼裡,她知道媽媽過得很辛苦,但卻從不喊累,也從未放棄。 小如在這樣的環境中學會了堅強,當別的孩子在享受童年時光時,年紀小小的她,就承擔起了家裡的家務,學會了煮飯、洗碗、整理房間,照顧姐姐和妹妹。 對媽媽來說,小如不僅是她的左右手,更是她精神上的依靠,每當夜深人靜,媽媽獨自承受著生活的壓力,感到無力和疲憊時,小如總是默默地陪伴著,用她的小手輕輕地握住媽媽的手,給她安慰。 就在她們生活最艱難的時刻,肯愛協會伸出了援手,協會提供的生活扶助金和物資,幫助她們解決了最迫切的困難,此外,心理上的支持讓媽媽感受到,自己不是孤軍奮戰,還有愛心人士在背後默默支持著她們,這份無形的力量,讓媽媽重新燃起了對未來的希望。 小如希望有一天,媽媽能不再那麼辛苦,能夠真正地笑起來,像從前那樣,讓家裡再次充滿溫暖的笑聲。 【您的肯愛點燃孩子的希望】 我們衷心企盼能為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們,尋覓愛心認養人,一日20元、一個月600元、一年7200元,雖然無法立刻翻轉一個家庭,卻能點燃孩子心中希望之火,減輕家長的些許負擔,讓孩子不再眼看父母因為經濟壓力而倒下,更讓孩子有個放心安歇的家…。
常常是有時沒吃飽,有時隨便吃的小亭,上課時每次肚子咕嚕咕嚕叫,總是讓他沒辦法專心,因為全家只靠爸爸打零工勉強支撐,所以三餐常是營養不足。偏鄉脆弱兒飽餐計畫,讓小亭不只是吃飽也吃好,讓脆弱家庭的孩子們上課肚子不再咕嚕叫。 【當愛填滿餐桌,飢餓不再孤單】 對很多人來說,日常餐桌上總有熱騰騰的飯菜,總有全家人圍成一桌,但在部落,餐桌卻常常空空涼涼的,隨便吃吃、有吃就好,不穩定的生活,讓「吃飽吃好」很少發生。 偏鄉部落工作機會少,多為經濟弱勢的貧困家庭,爸媽為了賺錢,不得不離鄉工作,孩子們大多由阿公阿嬤照顧。但長輩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沒辦法天天準備三餐,孩子們常常餓著肚子去上學,只能靠學校的營養午餐撐過一天。放學回家,晚餐可能只是一碗冷飯,甚至什麼都沒有。 如何家貧愛不窮,心中無陰影,讓孩子在愛與希望中成長,肯愛護家忘憂「巴肚呷乎飽」專案,幫助台東部落的小布農們,有美味營養的早、晚餐,您的肯愛,讓孩子在愛中成長溫飽,發育茁壯。 「巴肚呷乎飽」專案,等待認助: (1) 每月600元 、一年7200元,認助一個孩子待用餐。 (2) 隨喜捐助,認助待用餐基金。 【讓孩子吃飽,不再餓著肚子去上學!】 小亭的家裡一直過得很辛苦,爸爸不是不想工作,他很努力地尋找穩定的工作機會,但總是只能接到臨時的零工,收入不穩,家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拮据。媽媽每天為家中的開銷憂心忡忡,沉重的負擔令她身心俱疲。 小亭從小就懂事,知道家裡的錢不夠用,但她還是會期待:「今天晚上會有吃什麼?」有時候早上起床,家裡根本沒東西吃,只能餓著肚子去學校,等著營養午餐來填飽唯一的一頓正餐。放學回到家,廚房裡靜悄悄的,沒什麼飯菜的香味,只有冷掉的白飯和幾顆醬油蛋。家裡的氣氛也是靜靜的,讓人覺得空蕩蕩的,沒有一點溫暖。 肯愛協會的「部落待飽餐計畫」讓他的生活多了好味道。每天放學後,他會去協會的書屋,和其他孩子一起吃飯。那是一碗熱熱的湯、一盤有肉有菜的晚餐,簡單卻好吃,最重要的是,這裡不像家裡那麼安靜,大家會聊聊今天發生的事,偶爾還會開心地笑出聲來。當他坐在桌前,聞著飯菜的香氣,心裡就會覺得踏實了點,不用擔心今天晚上還要餓肚子。 【您的愛心,讓部落孩子的童年不再孤單!】 台東海端書屋讓孩子上學前及課後能有個地方歇腳、溫飽的小天地。書屋約七成孩子來自單親家庭,超過半數的小孩,父母親可能因為重病離世、或酗酒暴斃、或離婚離家而在他們的童年中缺席,也有多數的大人因為經濟因素經常不在家,使得孩子連早餐或晚飯也沒得吃,只好寂寞的獨自在外遊蕩或待在空蕩蕩的家裡,常常面臨飢餓的狀況,孩子缺乏照顧更難以感受到家的溫暖。 透過肯愛護家忘憂「巴肚呷乎飽」專案,孩子們不再因為營養不良或學習資源不足而感到無助。而有了您的支持,他們可以享用健康且提升免疫力的餐飲,並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成為健全而懂得助人的人。 邀請您與肯愛一同協助部落兒童快樂成長,為自己也為身旁的人分享滿溢幸福。 肯愛就有希望,肯愛就是力量。
小云的房間總是暗暗的,為了省電媽媽只裝了小燈泡,又為了家裡的開銷,要打兩份工,老師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字總是歪七扭八。肯愛協會知道,有你幫助,讓小云的房間燈更亮,字寫得更好,肯愛協會正在為脆弱家庭的水電補助募款,燈亮了,家就有溫暖了。 【一天20元,點亮家的希望】 肯愛扶助的家庭中,低收入戶佔72%、中低收入戶佔2%、近貧家庭佔26%。在這些家庭中,67%是單親家庭,14%為隔代家庭,僅19%是雙親家庭。他們不僅面臨經濟困境,還要應對家庭結構帶來的挑戰。而當家裡經濟不穩定,有時連基本的水電費都成為沉重的壓力。 肯愛協會【護家忘憂】服務系列,從城市到部落,我們陪伴將近250個低資源、高風險的脆弱家庭。他們不僅經濟拮据,還可能有憂鬱症等精神健康困擾,生活壓力雪上加霜。對於這些家庭而言,穩定的生活環境是孩子安心成長的關鍵,而水電補助,能讓他們不再擔心每個月的帳單,至少讓家裡的燈不熄滅,水不斷流。 每天20元,每月600元,您的愛心認助,將成為一份穩定的支持,幫助家庭支付部分水電費,減輕家長的經濟壓力,讓孩子在家能安心閱讀、洗個熱水澡,不必在黑暗與寒冷中度過夜晚。 【不讓黑暗成為孩子的日常,讓溫暖點亮希望】 當我們肯愛協會第一次到小云家時,夜晚的公寓樓裡,窗戶透出點點燈光。但唯有小云家,總是暗暗的。 媽媽說為了省電,只裝了一顆小燈泡,還要打兩份工,才能勉強撐起家計。小云說她早就習慣了,做功課時,總要湊近燈光才能看清字,寫久了眼睛酸澀不已。到了夏天的夜晚,即使悶熱,她說她也不敢隨便開電風扇,每次準備打開電風扇的時候,媽媽總會提醒說小云我們再撐一下。 有一次,我們到看見她的練習簿,詢問小云,想看一下平常他的練習成果。結果小云她低下頭,不說話轉身就走,後來向媽媽打聽,媽媽說其實因為家裡只有安裝一顆小燈泡,小云她很努力去寫練習簿,但燈光太暗,眼睛又累,字才歪歪扭扭的。 媽媽說也不是沒想過改善,總想著下個月多加幾個班,或許就能讓家裡的燈多亮幾天。但電費帳單來了,現實還是壓得讓人喘不過氣。房租、餐費、學費、醫療費……每一筆都必須優先處理,燈,還是能省一塊就省一塊吧。 我們肯愛協會在了解之後,決定協助小云家。從水電補助開始,讓媽媽終於不用再翻著帳單猶豫,能放心地打開燈。這盞燈,不只是房間裡的光,還是學習的安心感,是生活的喘息空間。你的支持,讓孩子的家不再陷入黑暗! 【打亮一盞燈,孩子的希望也寫起來】 我們肯愛協會這些年來,走訪許多脆弱家庭,發現貧窮不只是「沒錢」,而是生活裡的每件小事都得精打細算。家裡只有三個人,卻擺滿舊家具、塞滿雜物,因為「說不定哪天用得到」。水電費能省就省,燈泡換成最小瓦數,電風扇、熱水器能不開就不開,家裡的光亮和溫暖變成奢侈。 我們幫助的家庭,大部分是單親、隔代教養、新移民,甚至有孩子身心障礙。家長拼命工作,收入卻總是不夠,光是房租、餐費就壓得喘不過氣,更別說生病、負債。水電費只能「再撐一下」,但這一撐,就是孩子的學習環境越來越差。 我們見過許多孩子,家裡沒錢繳電費,晚上只能靠小燈泡寫功課,眼睛酸又痛。夏天熱得睡不著,也只能拿紙扇搧風;冬天洗澡,水冷得像冰,媽媽只能說:「忍一下,省點電。」有些孩子上課沒精神,老師以為不專心,但其實昨晚寫功課太晚,累得撐不住。 這就是【護家忘憂】生扶金水電補助計畫的意義。我們希望幫助這些家庭減輕負擔,讓孩子回家後,不用擔心家裡黑漆漆,能安心寫功課、洗熱水澡,不必在寒冷和黑暗中長大。 一天 20 元,一個月 600 元,一年 7200 元,讓家裡的燈亮著,讓孩子安心成長!一起幫助他們,把燈點亮!
誰也沒有想到原本會說話的小彥,在一歲半的時候罹患了日本腦炎之後,居然就再也不會說話了,不管媽媽怎麼哭,現在也只會用手勢說話的小彥,非常需要復健和治療,為發展障礙的孩子找回健康,肯愛需要你的幫忙。 【復健路漫長,家庭重擔難擋,誰來守護孩子?】 在偏鄉孩子們的醫療資源真的很有限,尤其是語言和職能復健這一塊,幾乎沒有足夠的支持。當孩子因疾病或發展障礙影響語言和肢體能力,他們很難清楚表達,情緒也常常受困。但復健是一條長路,需要持續進行,可是費用高、資源少,讓許多家庭根本負擔不起,最後只能無奈中斷,孩子也因此錯過黃金康復期。肯愛協會這四年來,一直在幫助偏鄉脆弱家庭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重新找回健康。 語言和職能治療不是一次就能解決的,它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包括語言發展、肢體協調、甚至心理支持。但現在健保對這類復健的補助有限,很多重要的治療都得自費,對經濟困難的家庭來說,這筆開銷根本是天價。更別說,有些家庭住得遠,為了帶孩子去復健,來回奔波幾個小時,時間、交通費都是沉重的負擔。 復健不只是身體的考驗,心理壓力也很大。很多孩子因為看不到明顯進步,開始抗拒復健,變得焦慮,家長則背負龐大經濟壓力,甚至為了陪孩子復健而不得不辭職,讓家裡的困境更雪上加霜。 我們希望這些孩子能透過穩定的復健,找回與世界溝通的能力,不再被困在無聲的世界。但這條路,我們無法自己走下去,我們需要社會更多的支持和資源,才能繼續前進。讓我們一起努力,幫助這些孩子,把希望點亮! 【當現實成為無聲的枷鎖】 三歲的小彥,原本應該是在草地上跑來跑去,對著大人學說話的年紀,但一歲半時的一場日本腦炎,改變了一切。他不但失去了說話的能力,整個人也變得像是被困住了一樣,聽得到、看得到,卻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 那時候,他突然高燒不退,接著開始抽搐,家人嚇壞了,趕緊送醫。醫生診斷是日本腦炎,病情很嚴重,必須馬上住院觀察。好不容易病情穩定了,家人以為只要慢慢調養,他就能恢復正常。但醫生卻說這場病可能會影響他的神經發展,包括語言、肢體協調,甚至情緒表達。 復健的路很長,每週三天的治療費用與通勤時間,對家裡來說是很大的壓力與負擔。但更辛苦的,是小彥根本不懂為什麼要一直練習,情緒起伏很大。 直到肯愛協會介入後,小彥的世界開始發生變化。肯愛不僅提供了醫療補助,減輕這個家庭的負擔,更透過心理輔導與感官刺激訓練,幫助小彥學會表達自己。心理輔導老師告訴媽媽,孩子雖然無法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但他仍然有感受、有情緒,也渴望被理解。 如今,小彥的未來仍然充滿挑戰,但他不再是那個被困在玻璃盒裡的小男孩。他開始能夠用眼神、用手勢,甚至用最簡單的聲音,告訴這個世界—我在這裡,我有話要說。 一起為發展障礙的孩子找回健康,肯愛需要你的幫忙。 【打開心靈的門,讓希望進來】 在偏鄉,很多脆弱家庭的孩子不只面對經濟壓力,還有長期的醫療和心理挑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或是長時間的復健,可能成為壓垮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肯愛協會知道,這些孩子需要的,遠不只是醫療資源,更需要穩定的支持,才能安心長大、走得更遠。 2024年,我們陪伴了464人次的脆弱家庭兒童。 其中,5名孩子獲得急重症醫療補助,在關鍵時刻接受緊急治療,確保他們能夠即時得到醫療照顧。我們也幫助12名慢性病兒童,提供穩定的醫療補助,讓他們的治療能夠持續進行,不因現實壓力而受到影響。 除了身體健康,心理的支持也很重要。 我們透過表達性藝術療育課程,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穩定情緒,讓他們更有自信地與人相處。我們看到孩子們從一開始的害羞、不願意開口,到後來慢慢敢說、敢分享,這些改變來自持續的陪伴與關懷。 但我們的努力還沒結束。現在,還有很多孩子在跟病痛、發展障礙奮戰,還有許多家庭為了醫療費焦慮不安。今年,我們希望能幫助更多需要復健、治療和心理支持的孩子,確保他們能夠持續接受應有的照顧,不會因為家庭的困難而錯失康復的機會。 你的支持,可以讓這些孩子擁有穩定的治療,不再因為疾病或困境被困住。 每天 20 元,幫助小彥走出無聲的世界!